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公平性,高考分配名额各省不同

更新:2022-03-16 17:35壹壹高考网

一、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公平性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公平性,高考分配名额各省不同

大学招生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首先,一种颇为流行的论点是否认大学招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种主张有几个不同版本。其一是考生素质论,至少在京、沪、津等大城市相当流行。这个主张承认录取分数线对本地更有利,但是认为这些城市的考生文化素养高、见多识广、知识结构全面;总之,大城市的考生素质要比偏远山沟里出来的考生更优越,而这种素质未必体现在高考试卷上,因而降低本地录取标准只是对本地考生素质的一种补偿,因为考分不应该成为衡量考生的惟一指标。这个论点并不见得错,考分确实只能衡量考生的一个方面,一个合理的大学录取机制也确实应该结合其它方面的指标,更全面地衡量考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问题在于,“素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与测量?在没有任何定性或定量证据的情况下,如何证明大城市的考生素质更优越?是否可能证明在考分类似的情况下,所有大城市考生的素质都比农村考生高?显然,法律辩护需要证据。如果确实有实实在在的调查证明考分类似的学生入校后,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显示出更大的潜力,那么考生素质论或许可以成立。然而,在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这些只是不足采信的自说自话,而以虚无缥缈的“素质”来弥补考分的不足实际上只能纵容赤裸裸的地域歧视。更何况“素质”并不是天生的,农村或城镇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原先不具备的某些“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学生在教育资源远落后于大城市的情况下还能考出至少和大城市考生同样的成绩,恰好说明他们的能力或“素质”并不差。因此,笔者赞同改革高考试题、全面衡量素质的主张,但是在缺乏更可靠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高考仍然是衡量考生“素质”的最可靠和最重要的方式,而如果各大高校仍然主要根据成绩决定是否录取,那么录取标准在原则上应该各地统一。

另一个与此相关的论点是城市让步论。这种似是而非的主张也承认招生指标的地区配额制对本地考生有利,但是认为现在看似对大城市有利的录取制度其实是对贫困省份的最好保护,原因是京、沪和江浙一带教育资源雄厚,和其它省份相比更强调素质教育,而目前这些地区的高考和录取成绩之所以相对较低,恰恰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应试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地方实行的素质教育是在考分上对相对贫困地区“让步”,而配额制只是对这种让步的补偿。一旦各省采取同样的录取标准,这些省份失去了配额制的保护,那么当地学校势必将全力追求考试成绩,结果不仅是全国丧失这几个坚守素质教育的孤岛,全军覆没于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步调一致地为高考“指挥棒”所牵引,而且这些地方将教育资源全部投入应试之后将远超过贫困地区,考生考分将远超过其它地区的考生;到那时候,北大将更是“北京市的北大”,外地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考生将更无缘入门。这个“故事”不可谓没有想象力,但问题是和素质论一样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而目前至多只能作为一种在逻辑上可能的猜测而已。更何况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些地方的教育模式真的比其它地方更强调“素质”吗?即便如此,如果各省录取分数线原则上平等,这些地方的应试教育机器全面启动,这些地方的考生考分就会大幅度提高吗?这些都是在没有试验和调查就不可能回答的问题,而单凭危言耸听的猜测显然不足以为地区配额制及其衍生的录取标准不平等提供正当性。

事实很可能恰好相反:正是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地域歧视导致山东、河南、两湖等考生大省的录取名额相对过少,而当地也没有足够的高等教育资源像京、沪等大城市那样通过歧视实行充分的自我保护,大量当地考生不得不申请外省高校,从而面临这些高校歧视性的录取标准,进而加剧本省考生之间的竞争。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这些地方不得不采取“应试教育”,或至少是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程度。当然,各省配额招生有助于将“应试教育”控制在考生大省内,而不至“殃及”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也就是招生地方保护主义最严重——的省市,但主张这种做法的人恰恰忽视了,招生地域歧视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祸源。退一步说,即便地域歧视确实通过减轻大城市考生的竞争压力而促进了他们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又有什么正当性与合法性呢?在揭去“素质论”、“让步论”等一系列主张似是而非的神秘面纱之后,各地不平等的大学招生标准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最后,近年来全面推广实施的“自主命题”政策掩盖了各地录取标准的实际不平等;既然各省试卷都不一样,不同地区的高考成绩自然有所不同,全国失去了统一的衡量标准,各高校录取标准平等与否似乎成了一个无所谓的问题。事实上,一个颇为奇特的主张是北京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其实对各地来说差别不大。笔者不清楚这种主张的依据何在,但是就2000-01年的高考来看,事实显然恰好相反,而这两年的高考都仍然实行全国一张卷子(上海除外),因而尽管少数省份采用了标准分,高考成绩和分数线在原则上是全国可比的。如上所述,2000年北大录取的北京考生的最低成绩远低于山东、河南、陕西等省。2001年,北大录取的文理科分数线分别为571和615,为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上海(分别为509和524)与河南(两科都是517)。相比之下,北大在山东的文理科录取线分别为640和664,在湖南分别为640和645,在浙江分别为620与668,均远高于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

招生不是选举——为什么不应按各地人口分配招生指标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改革了其招生计划,各省指标在原则上按人口比例分配。这一措施部分纠正了以往招生指标分配不均的现象,政法大学在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的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人;北京市招生指标则从上一年的185名减少到160名,生源所占比例从9.25%下降到8%。虽然北京市生源比例仍然远高于北京市人口比例(不到1.5%),但不能否定政法大学招生改革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各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就学机会差异已经扩大到难以容忍的程度。据2005年统计,北京地区有985高校8所,211高校23所;上海分别有3所和9所,而考生人数最多的山东则分别只有2所和3所。在考生数量上,北京不到10万人,上海11万人,而山东高达67万人。以985和211高校的数量和当地考生人数之比来衡量,北京地区分别是山东的27倍和58倍,上海则分别是山东的9倍和20倍。如果任由各地高校优惠“地方子弟”,那么山东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必然远小于北京和上海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在这个意义上,政法大学招生改革将打破地域歧视。如果各地高校都严格按照各省人口(或考生人数)比例分配指标,那么诸如山东这样人口众多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高考大省将不再受到歧视。

但是细究起来,即便严格按照人口比例的招生方案加以实施,政法大学的招生改革仍不无值得商榷之处。首先也是最明显的,各省按人口比例招生虽然改善了招生指标的地域不平等,但是从根本上仍然延续了指标配额制。换言之,只要各地仍有招生指标,那么各地录取标准就不可能统一。同样对于政法大学来说,除去受特殊政策照顾的考生之外,各地考生所面临的录取标准仍然是不平等的,只不过以前的指标分配纯粹沿袭往年方案,而2006年招生方案则根据各地人口比例而已。当然,如果各地考生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致相同,而在统一标准衡量下素质和发挥都在整体上大致相同,那么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做法问题不大,因为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各地考生按同样标准进入政法大学的人数本身就大致和地方人口成正比;换言之,如果上述假定成立,那么按人口比例划分指标的做法只是在效果上和不设指标、平等竞争的结果一样。问题在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假定在事实上成立,而如果各地考生的整体素质或发挥水平有所不同,那么特定地方的考生在统一标准下应该获得录取的比例和人口比例并没有什么关系,既可以高于也可以低于当地人口比例,因而各地人口比例仍然是一个任意标准。

二、高考分配名额为何各省不同

首先,不是说按各省考生人数说就是公平的,因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事实,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其相应的教育质量也就比较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其教育质量也就比较落后。然后按比例录取的话,其后果就是东部教育先进的地区很多学习好的学生上不了好学校,西部地区相对较好的学生如果到了东部地区比较的话成绩可能是比较靠后的。这也就造成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相对容易考上好大学,经济教育发达的东部地区不容易考上好大学,这同样也是教育不公平。有一点好处就是培养的西部的人才,有利于西部人才素质是提高,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但前提是西部的学生毕业后都在回到西部,不然就谈不上带动当地教育水平人才质量的提高。显然这是不现实是,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后人才留在东部而不是回到了西部。

其次,按各省考生人数来分配招生计划,同样会造成高考移民现象。因为还是上面的问题,教育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说在同样的教育生态群体内其竞争也是同样的激烈但是,如果有一些在教育发达地区接受教育的学生然后移民到了教育欠发达地区,其后果就是狼来了,在生源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到了这里其名次会比较靠前。

再次,现在的高考制度不是全国一张卷子,而是好多地方卷,每个地区的试卷难度都不一样,不能单考卷面分数来判断,很简单的例子,同样的高考学生一个省的卷子是初中生水平就能做的,一个省的卷子是高中生水平才能做的,你能说初中生就能做的那张卷子分数高是由于竞争激烈吗?不是,试题难度不一样。全国各地试题难度不一样,也就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是否公平。

最后也就是最根本的的任何问题都不能抛开经济单独存在,同样之所以高校在所在地录取的多是因为当地政府每年对该高校有大量的办学经费,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办学经费也并不都是由教育部承担高校所在的政府也要承担一部分。当然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理所当然的要在当地多招生学生。别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大公无私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每年当地政府补贴大量的教育经费给高校,高校却不作出相应的表示,不仅政府不接受,群众更不接受。政府收入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拿钱给你,闲的的疼啊,没有好处的话还不如把这笔经费投入到初等教育或其他领域,给你你不给我好处不是肉包子打狗。

延伸阅读:
海军招飞和空军招飞的相同之处,海军招飞和空军招飞的区别
2022年肥城市小学招生入学最新政策,2022年肥城市初中招生入学最新政策
2022年郑州二七区小升初招生报名时间,2022年郑州二七区小升初招生流程
警校招生条件有哪些近视眼可以吗,初中毕业能上警校吗
航空学校招生要求有哪些,考航空学校要具备什么条件
2022年禅城区公办初中招生工作方案正式出炉_2022年禅城区公办初中招生对象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青年学生招生工作方案(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学区划分范围)
2022年山东临沂莒南县青少年招生时间(2022年山东临沂莒南县招生办法公布)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介绍(2022年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各省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代码)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教职工(临沂科技职业学院2022年省级招生计划)